網路原生代長大了,社會創新與參與的模式已經形成
從線上募款已佔總募款金額的17%優於零售電子商務,與年度募款總額小於200萬的小型組織,線上捐款佔比都突破了3成,甚至有組織的線上捐款佔比高達8成以上,可看出網路原生的社會參與已經成形,不同於以往從實體出發的社會參與,網路原生代從網路出發,利用群眾募資出發,滾動匯集第一波能量(包括人與資金)後,再回到實體成立社團法人組織,取得公益法人身份,利用合適的支持者管理系統,延續服務與支持者經營,後續持續利用網路發聲與募集人與捐款,從線上出發,整合線上與線下,展現不同於以往的以線下為主的公益循環。
線上捐款
線上捐款佔總捐款的17%,優於電子商務零售的線上交易比例,可解讀為捐款行為對於線上管道的接受度高,因此尚未投入在線上捐款的組織,在不可逆的數位趨勢浪潮中,應加強線上募款的投資與調整。
對既有捐款者的依賴度變高,需要有經營既有捐款者的策略與工具
從隔年回捐率與曾經捐款回捐率來看,既有捐款者的持續支持已經不容忽視,再加上續捐給同一組織的金額呈現成長趨勢,更可以直言對既有捐款者的持續經營,對組織永續發展有其不可忽視的重要性。 組織如何經營首次捐款者使其更加認識組織本身服務與使命願景,加強傳達與回饋捐款使用成效,如何找到曾經的捐款者重建支持管道,需要開始規劃策略與工具,讓經營既有捐款者能夠事半功倍。
分眾行銷的重要性
從電子報發報數級距與開信率、點擊率的比對數據可看出,以往沒有特定對象設定的傳播方式,例如固定時間對所有支持者發送的電子報,由於對象是難以辨識的全體(同一封電子報要對話的對象混雜了多種來源,可能是志工、活動參加者、捐款者、甚至大額捐款者),都混雜在同一封電子報的收件者中,在資訊爆炸這麼多年的現今,沒有特定對話對象的溝通與資訊傳達,早已無法吸引支持者的注意力,遑論繼續支持。如何將支持者分眾,讓每次對話的對象更明確(例如可以找到上半年曾經捐款的支持者),利用已知的對話背景(您是上半年的支持者),回報這過去半年的工作狀況與成果,邀請再次支持,或是快速找到支持某個專案的支持者寄送最新的進度或重大進展,更或是針對大額支持者寄送不同版本的年度報告,都是必須思考的溝通策略。
手機與行動裝置
線上捐款發生的裝置,可看到手機進行線上捐款與報名的比例,從2017開始了顯著成長,尤其在手機上進行線上捐款,在2017年已超過桌上電腦,因此仍要積極呼籲,尚未提供響應式網站RWD,或捐款頁面尚未行動裝置優化的組織,要能盡快跟上。
前中年為捐款主力,50歲以上的捐款力開始下降
20~30歲的捐款人雖然剛開始投入公益捐贈,但到了30~40歲成為的捐款主力,因此組織從支持者仍在學時即可妥善經營與互動,出社會之後持續邀請參與,尤其提出捐款請求,是值得持續經營也可預期能有長遠的夥伴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