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對總體續捐率逐年上升的趨勢,組織應該「面對它」「處理它」,永遠不能「放下它」
連續五年的統計數字,可看到續捐率(包括人數與金額比例)都是逐年上升,組織應排進固定的工作流程,更甚至安排固定人力長期進行,顧好續捐率/照顧續捐者,與續捐者持續對話,都是續捐率上升的不二法門。大型組織雖然明顯的續捐率表現優於中小型組織,但不見得是積極經營支持者關係的結果,更可能只是招牌較大,支持者固定(通常是年紀較長的支持者),但年長支持者穩定、與組織名氣本身的紅利,是會逐漸降低的。
小型組織,正面積極的面對現實,而非消極的心態放著不管,是逆轉先天劣勢的唯一機會。
倡議型組織可更聚焦小額定捐策略
倡議型組織的捐款人,有更高比例會續捐/持續支持,雖然續捐者貢獻的捐款金額不特別突出,但長期來看,持續小額的支持是主要特徵,很值得倡議型組織針對這樣的特徵,提供特別的關係經營策略。
羊毛出在羊身上,必要的投資不可省
六月份netiCRM整理的「借鏡:後疫情的募款與非營利組織對策」一文中,指出疫情影響下讓「長期的投資不足」的後果提早出現,組織發展不僅是針對服務本身提高品質與效率,要想永續的改善社會問題,更需要讓現有支持者有更多參與機會,有支持者關係經營的目標後,不論在人力、系統、與心態上,都需要組織更多的投資,才能有機會穩健展開與進行。
對大型組織來說,投資在捐款人經營相對較有資源,但從「組織年度收入來看續捐率」的統計結論,小組織雖然續捐人數少,但續捐金額比例卻不低,可以跟大組織媲美,更說明了小型組織雖然相對較難有資源經營捐款人,但有機會以細緻的經營方式,善用分眾工具,規劃小而美的支持者關係經營流程,將自身與大型組織的差距拉近。
若沒有工具的組織,是時候進行數位轉型,找到合適工具,讓歷年支持者資料成為組織募款的資源。
邀請支持者再度參與,是趨勢更是目標
台灣非營利組織普遍的認為「打擾捐款人」不適合,包括各種形式的「互動」也被省略,例如打電話給首次捐款人、每雙週電子報、定期感謝與進度報告,這些基本的溝通與互動被視為打擾之外,組織更容易縮手的卻也是最重要的「邀請再度捐款」更是畏畏縮縮。
但其實組織好好的把「接下來的計畫/要做的事」「進行中的服務近況」「計畫完成後的成果」呈現給捐款人,其實是打基礎,當組織邀請支持者續捐時,支持者更有理由繼續支持。如此一來也呼應了「續捐可會捐更多」的統計結果,有好的溝通策略,增強支持者續捐率與提高續捐力道,讓善意的循環持續捲動。續捐率的提升,通常就是組織做對了事情。
最不應該流失的支持者「定期捐款人」
在台灣的支持者關係經營,捐款人旅程,通常是規劃到成為穩定的「定期捐款人」就到頂了,很難像國外一樣把支持者的遺產也納入終身價值規劃。從這個角度看,當支持者是你的長期定期捐款人了,卻跟其他支持者一樣,沒有得到更好的待遇,收到更合適更精準的工作進度、捐款使用成效,最後,當信用卡到期了,或約定的期數扣完了,更連一句話也沒有的狀況下就終止了合作。怎麼想都不應該的事情。
建議組織善用工具,每月撈出即將到期定捐者,寄信或發簡訊感謝,更提供接下來的支持建議(今年哪個計畫正在募集支持者),是比基本還要基本的。難道鐵粉不值得組織如此對待?
延伸閱讀——
NPO永續經營指標系列:續捐率(上)續捐率為何這麼重要
NPO永續經營指標系列:續捐率(下)怎麼提高續捐率